案例展示

案例展示

【48812】北疆文明·文物说丨黄釉陶樽故事多

作者:江南体育全站官网发布时间:2024-07-19 03:59:39

  汉代黄釉浮雕神怪瑞兽纹陶樽出土于包头市九原区召湾汉墓群,高22.1厘米,口径18.7厘米, 腹径21.3厘米,配变体博山炉盖。从左至右依次为牛首人身、树冠琪踞、鸡首人身3个神怪。有的人觉得鸡首人身神和牛首人身神是灵鸧(cāng)和罗緪(gēng),灵鸧即太上老君,罗緪即神农氏炎帝,树冠琪踞神怪为东王公。

  这是一幅陈旧而奥秘的画卷,有西王母、捣药的玉兔、神女、三足鸟和羽人。在山峦起伏、木植树立之地,玉兔前左肢握杵、前右肢扶着钵,蹲踞山巅做舂碓状。周围的嫦娥云髻轻挽,持杵伸向钵边,与玉兔一起捣药。右上方山巅云端中,昆仑女神西王母安坐于凭几前,庄严肃穆。西王母右边蹲踞着一个羽人,左手扶膝,右手托着一只三足鸟,好像在放飞。

  在包头博物馆的“九原长歌——包头古代前史背景和文明陈设”展厅里,陈设着该馆的镇馆之宝——汉代黄釉浮雕神怪瑞兽纹陶樽(简称黄釉陶樽),1981年出土于包头市九原区召湾汉墓群。

  包头博物馆搜集保管部工作人员申琳介绍,黄釉陶樽不只器型完好、釉色光泽莹润,并且浮雕技法非常高明。她指着陶樽的腹部说:“2000多年前的工匠,在这片戋戋之地雕出29品种型、47幅图景,且个个绘声绘色。”

  申琳接着说,陶樽腹部的浮雕图像大致可分为5组。第一组是幅陈旧而奥秘的画卷,有西王母、捣药的玉兔、神女、三足鸟和羽人。在山峦起伏、木植树立之地,玉兔前左肢握杵、前右肢扶着钵,蹲踞山巅做舂碓状。周围的嫦娥云髻轻挽,持杵伸向钵边,与玉兔一起捣药。右上方山巅云端中,昆仑女神西王母安坐于凭几前,庄严肃穆。西王母右边蹲踞着一个羽人,左手扶膝,右手托着一只三足鸟,好像在放飞。

  第二组雕琢着祥禽瑞兽图像,有翼马、雌猪、蟾蜍、鸮、长角羊、斑鸠、狸、熊、虎等。两个高鼻巨眼、方口阔额、身材魁梧强健的人站在门两旁,这是护卫安全的天神与地神,他们的身体被山峦映衬。除此之外,还有清闲吃着龙须草的敛翼天马。龙须草又称龙刍,神话传说中,马吃了这种草能够日行千里。还有大嘴、竖耳、翘尾,鬃鬣似箭,做奔驰状的雌猪及似在寻哺的两端猪仔,奔波寻食的斑鸠、标志月亮的蟾蜍、昼盲夜明的鸮鸟,标志祥瑞的长角羊、狸、白虎等,这些生灵各具特色,构成了一个五光十色、充溢奥秘感的国际。

  第三组图像,山巅云端之上,一男人身着紧口裤褂,头挽椎髻,左臂长大,右臂短粗,蹬足弓腿,张弓搭箭,箭指扶桑树上一只鸟,侧身而弋。扶桑树上有两只鸟,后边有一轮红日,这也许是后羿射日的神话故事,也可能是暗示射雀得爵的祥瑞图像。还有头向相反、前后相随的长蛇和螭龙,它们是成仙得道者的坐骑。

  第四组图像是牛首人身、鸡首人身、树冠琪踞3个神怪。鸡首人身神和牛首人身神,有的人觉得是关中区域盛行的陈宝与怒特神,也有的人觉得鸡首人身神和牛首人身神是灵鸧(cāng)和罗緪(gēng),灵鸧即太上老君,罗緪即神农氏炎帝。鸡首人身像和牛首人身像并排呈现在黄釉陶樽上,在樽器皿中属初次。树冠琪踞神怪应该为东王公。汉代,人们有拜谒东王公、西王母之认同。东王公称木公,晋葛洪《枕中书》称东王公为扶桑大帝。

  第五组图像是两位仙人和一只九尾狐。身着羽装的两个仙人,左面的颔下飘须,手舞足蹈,右边的跽坐挥臂,作敲打状,显然是为跳舞者击节配乐。跳舞者似乎口中唱着什么。一只九尾狐翘着尾巴,边走边回头看,两条前腿做“V”字状前伸,这是汉代画马等四蹄动物前腿的常见画法。九尾狐的9条尾巴为向前高翘的大尾巴后边开销的8根小尾巴,加上主尾巴的末梢,正好9根。九尾狐标志后代茂盛。

  申琳说:“黄釉陶樽是汉代陶器的经典之作,体现出其时人们的精力思维和认识。陶樽上的浮雕内容以升仙和长生不死为主题,配以神话故事、珍禽瑞兽和宴饮体裁,反映了西汉中晚期人们寻求阴阳五行、黄老思维、神话传说、迷信长生不老的思维。该樽内容之丰厚,纹饰之烦琐,装修风格之共同,为汉樽中仅见,是研讨汉代社会行为和社会心理,以及美术史、文明史的珍贵文物。”(草原云·正北方网记者 高玉璞 通讯员 张海斌 申琳)(本版图片由包头博物馆供给)

  战国时期,人们把酒言欢时常用我盛酒,称我为“樽”,到了汉代,我就成了宴席上不可或缺的用具。浮雕,是我国传统民间艺术雕琢技法,在平面上把所要体现的体裁浮凸出来,这种技法能将杂乱的人物、动物的内涵情感展示得酣畅淋漓。樽与浮雕,这两个看上去互不相干的东西,在2000年前的某天萍水相逢,组成“黄金搭档”,诞生了我,其时人们五光十色的精力日子便跃然眼前。

  我通高22.1厘米,全体为筒状,筒壁微歪斜,口径18.7厘米,腹径21.3厘米,配变体博山炉盖,炉盖的边际装修有2条弯曲弦纹。我的3只脚是高3.7厘米、憨态可掬的蹲熊。最抢眼的是我腹部精美烦琐的浮雕图像,合计29个品种47幅图景。

  刻工脑洞大开,把我的腹部分为四层,上基层雕琢代表山峦堆叠的花瓣状纹,宽2.5厘米左右;中心两层雕琢上古神话故事、珍禽瑞兽、舞蹈戏乐图等。

  仔细看,这些图又可分为5组。第一组雕琢尊贵奥秘的昆仑女神西王母和她的使者三足鸟和羽人,还有捣药的玉兔等。第二组雕琢祥禽瑞兽,有翼马、雌猪、蟾蜍、鸮、长角羊、斑鸠、狸、熊、虎等。第三组雕琢人物射雀图,以及树、鸟及长蛇和螭龙。第四组雕琢牛首人身、鸡首人身、树冠琪踞三个神怪。树冠琪踞神怪是东王公,也称木公,咱们那时的人有拜谒东王公、西王母之说。第五组图像雕琢着两位仙人、一只九尾狐,动感十足。两位仙人身着羽装,一左一右。左面的仙人颔下飘须,手舞足蹈,右边的仙人两膝着地,臀部坐在小腿肚上,挥着手臂,为跳舞的仙人打节拍配乐。一只翘着尾巴边走边回头看的九尾狐,两条前腿呈“V”字形向前伸着。

  我腹部雕琢的神话故事集结了《山海经》里边的经典内容和民间传说,每一个造型都栩栩如生,反映着其时人们请求得道成仙、长生不老、后代繁昌、吉利安定的精力国际。丰厚的故事内容,烦琐的纹饰,共同的装修风格,迄今国内没有第二件像我这样的陶樽。

  文物是古人日子的日常,蕴藏着文明的基因与文明的火种。每一件文物都像一块拼图,还原着生动立体的前史图景,标记取咱们走向国际的脚步。其间包含的绚烂文明,穿过韶光、跳过山海,行进向今日的咱们。

  包头博物馆镇馆之宝——汉代黄釉浮雕神怪瑞兽纹陶樽,出土于包头召湾汉墓。陶樽在汉墓中呈现较多,是墓葬冥具的根本组合之一。樽的根本形制是腹呈筒形,带盖,三足,个别无足。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大川村于1962年出土了2件铜温酒樽,上有“中陵胡傅铜温酒樽重二十四斤河平三年造二”铭文。文学家、金石学家唐兰先生考证,温酒樽中的“温”是“醖”字,指重复重酿屡次的酒。文物专家、考古学家、我国国家博物馆终身研讨员孙机先生也以为,“温”为“醖”的借字,铭文中的“温酒”,是指用接连投料法,历时较长而酿制的纯度较高的酒,而不是经过用火或热水加热酒樽进步酒的温度。

  樽多见于宴饮、杂耍场景。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凤凰山汉墓一号墓东壁岩画,绘有一人倒竖于带博山盖的樽上,周围放置带三足的觯(zhì)、不带三足的卮(zhī),阐明樽是与觯或卮及耳杯合作运用的。将樽里的酒舀入觯中,再从觯中将酒分配到耳杯。

  樽上扮演倒竖,是汉代杂耍常见的一种方式。这种扮演有单人倒竖,双人倒竖,也有三人倒竖。1972年6月,洛阳涧西七里河东汉墓中出土一件三人两层倒竖陶樽(原陈述称奁),陶樽带三足,两人倒竖于樽口沿之上,双腿前后打开,两人伸向后边的腿相对合拢,第三人两手各扶下面两人合拢着的腿的膝部倒竖。这是一件较为杂乱的杂耍什物,也是汉代饮宴文明的再现。

  包头召湾汉墓出土的文物,显示出赋有地方特色的汉代文明,这是北方游牧文明与华夏农耕文明交融而成的文明,他们在往来沟通中完成了农牧业互补,为当地的昌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奉献。

  西汉武帝后,厚葬习尚盛行,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倾尽物力、财力大举厚葬。

  包头召湾墓群散布在九原区麻池镇召湾村与召湾后村之间的一道土梁上,连绵约2.5公里,这道土梁也是秦直道的起点。2006年5月,召湾墓群被国务院发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这儿考古开掘汉墓百余座。汉墓的形制有土坑竖穴木椁墓、砖室墓、土洞墓三类。按迟早次序,可分为五期,一期为西汉中期,二期为西汉晚期,三期为西汉末至东汉初,四期为东汉前期,五期为东汉后期。墓葬年代上迄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下至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墓葬形制和演化序列根本完好,以西汉晚期、东汉后期墓葬数量为多。包头博物馆镇馆之宝——汉代黄釉浮雕神怪瑞兽纹陶樽就诞生于这个时期。

  黄釉陶樽出土于召湾汉墓,该墓葬为竖穴土坑木椁双室墓。左右两墓室并排,距离3米,两墓室走同一墓道。左墓室长7.8米,宽4.1米,墓壁笔直,木椁置于其间,木椁四周及盖上均填有20厘米至25厘米厚的陶片,出土文物皆为女人的日子、梳妆用品和首饰。右墓室长8米,宽4.3米,墓壁斜直,口略大于底。该墓室出土器物有铜器74件、铅器5件、陶器8件,多为车马器和兵器,显然是男性的随葬品。依据墓葬形制及随葬品可估测,这座汉墓是西汉时期盛行的配偶同穴异室合葬墓。

  该墓葬尽管随葬品丰厚,特别是以柏木为棺,在包头区域的汉墓中仅此一件,但在汉墓中,它仍不算是最奢华的,所以估测墓主人可能为其时中上等阶级人物。

  (申琳 供稿)(本版支撑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文明和旅行厅)(作者系包头博物馆馆长、二级研讨馆员)